转自:安徽新闻网
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、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。近些年,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,智慧养老模式顺势而生。该模式通过对老人居住环境以及健康状况等数据进行整合,打破了家庭、医疗机构、养老社区等主体之间的藩篱,实现了各主体间信息的互联互通,满足了老年人个性化、多样化的养老需求。推进智慧养老,长三角地区具备技术资源、政策支持、产业协同、市场需求及文化认同等多方面有利条件。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,促进长三角区域智慧养老协同发展。
政策协同发力,构建一体化制度框架。长三角地区拥有旺盛的养老市场需求,但在养老服务标准、医保结算、数据共享等关键环节存在壁垒,需要加强政策协同推动资源整合。一是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。完善联席会议机制,解决跨区域智慧养老标准统一、数据共享、市场联通等遇到的问题。二是健全标准体系。统一智慧养老服务核心标准,让上海的“智慧餐食”与江苏的“家庭养老床”、浙江的“康养联合体”平台、安徽的“康养基地”等采用统一接口。三是联合财税金融支持。推出“组合式”财税优惠政策,按一定比例设立长三角智慧养老产业投资基金,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低利率、长周期的智慧养老专项信贷金融产品,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智慧养老产业。
技术协同创新,打造成果转化新高地。互联网、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通过数据驱动、智能交互与资源整合,能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、高效、个性化的养老解决方案。一是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。整合长三角优质科研资源,重点突破长续航、高精度的智能穿戴设备、远程健康监测系统、康复辅助机器人等技术。二是推动数字平台互联互通。整合上海“为老服务一键通”、江苏“1+2+N”平台、浙江“浙里养”、安徽“智慧养老服务平台”,实现数据互通、服务共享。三是保障数据安全。明确数据采集、存储、传输、使用的规范,确保老年人隐私安全,建立数据安全监测系统,实时监控数据的流动情况,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数据访问等安全隐患。四是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,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老年人,提升智慧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。
产业协同融合,培育链式发展新生态。智慧养老涉及硬件制造、软件开发、服务运营等多个环节。通过产业协同,整合上下游资源,避免重复建设,实现技术、数据、服务的无缝对接。一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。促进智慧养老与医疗、文旅、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,培育医养结合、旅居康养等新业态,延长产业链,提升产业附加值。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、资金、品牌优势,推动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。三是建设产业集聚平台。推进智慧养老产业集聚发展,重点打造一批智慧养老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,构建“研发—生产—服务—体验”全链条产业平台。四是促进区域资源共享。推动长三角智慧养老人才、产品、技术和自然资源的共享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打造更多智慧养老制造基地和特色乡村康养基地。
服务协同升级,树立品质养老新标杆。智慧养老的“智慧”并非单纯体现在技术的高精尖,而在于如何通过技术优化服务流程、提升服务质量、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。一是优化“居家—社区—机构”的协同。打造智慧平台,全面整合居家、社区、机构资源,从而不断完善“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”的养老服务体系,实现“居家—社区—机构”的全面协同。二是推进“医养—康养”融合。推进医院、养老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数据贯通,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协同老年人健康数据共享,实现“健康监测—医疗干预—康复护理”全流程服务。三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。基于老年人兴趣标签、浏览历史和健康状况,通过智慧平台推荐适配内容,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、互动化、多元化的文化体验,有效缓解孤独感,提升生活质量。
人才协同培养,建设一流专业化队伍。智慧养老涵盖护理服务、产品研发、技术应用、文化供给等多个领域,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,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的品质。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。高校应加强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,开设智慧养老相关专业,重点培养智慧养老专业人才,确保人才与市场需求对接。二是加强区域人才交流。开展长三角智慧养老发展研讨会、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等学习交流活动,促进人才水平提升与加强人才技能交流。三是加强职业培训。开展智慧养老技能培训,使从业人员掌握各种智能护理设备的使用、远程监测的操作、个性化照护的方法等。